发布时间: 2025-09-07 03:32:02 文章作者: M6米乐官网登录入口
风口之上的“围城”:肾动脉去神经化(Renal Denervation,RDN)技术,这项被誉为“高血压治疗领域的革命性突破”的介入疗法,为数以亿计的高血压患者带来了无需终身服药的希望,在中国市场已不再是遥远的概念。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批准了包括美敦力Symplicity Spyral、魅丽纬叶Netrod和百心安Iberis等在内的4款RDN产品,理论上为数以亿计的高血压患者,特别是千万级别的难治性性高血压群体和超过2亿的未控高血压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摆脱“药罐子”束缚的可能性。
然而,自首款产品在中国获批以来,市场似乎并未如预期般迎来爆发。时至2025年8月,RDN的商业化之路更像陷入了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分一杯羹,城里的企业却发现,前路被一堵堵高墙所阻隔。
任何一项创新医疗技术的普及,都绕不开“钱”这道坎。RDN面临的第一重,也是最坚固的一重围墙,便是其高昂的费用与尚不明朗的医保支付前景构成的“双重门”。
尽管RDN产品的具体定价并未公布,但从陆续的临床应用的案例中可以窥见其价格不菲。根据一个流传较广的案例,完成一次RDN手术的总费用大约在10.5万元人民币左右。
这笔费用对于中国广大的高血压患者群体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病,其传统药物治疗成本相对低廉,且已被医保广泛覆盖。在这种背景下,让患者自掏腰包选择一项昂贵的新技术,其决策门槛可想而知。使得RDN从一项普惠性技术的潜在选项,变成了一个少数高净值人群或支付意愿极强的患者才能考虑的“奢侈品”。
这10.5万元的费用构成,最重要的包含了核心的RDN消融导管等高值耗材的费用,手术服务费、住院费、检查费等一系列开支。核心耗材作为技术价值的主要载体,占据了成本的大头(8.5-9.5W)。
面对高昂的自付费用,医保成为患者最后的希望。然而,RDN技术尚未被大面积纳入医保。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在全国大范围内得患者进行RDN手术需要自费。
尽管希望的曙光在部分地区零星出现,例如上海、安徽、苏州、南京等地已将RDN手术纳入地方医保的报销范畴但这更凸显了问题的复杂性。
患者能否获得报销,完全取决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地方医保政策的进度。这造成了巨大的不公平,北京的患者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全额自付,而上海的患者则能减轻部分负担。这种“医保彩票”现象,严重阻碍了技术的公平可及。
即便在已覆盖的地区,不同医保类型之间的报销比例也天差地别。前述10.5万元的案例显示,城镇职工医保(退休)的报销比例可达75%-85%,而城镇和乡村居民医保的报销比例仅为30%-35%。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对经济能力更弱的城镇和乡村居民而言,即便有医保,自付部分依然高达7万元左右,这道门槛并未被真正移除。
虽然业内普遍对RDN进入国家医保持乐观预期,认为其在卫生经济学上具有成本效益
在明确的国家政策出台前,这种“地方试点”模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市场始终处于“等待戈多”的状态,也让很多想尝试RDN手术的患者选择继续等待。。。
这道由“高定价”和“医保缺位”共同铸就的围墙,直接将绝大多数潜在患者挡在了门外,使得RDN的商业化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有价无市”的尴尬境地。
即便患者有能力支付费用,患者们也面临着第二个难题:去哪里做手术?RDN商业化的第二重围墙,是医院准入的“玻璃门”——看得见,摸得着,却难以进入。
尽管有报道称“我国大部分三级医院现已能够独立开展RDN治疗”,但这更像是一种乐观的愿景而非现实。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梳理,我们得知,目前并没有一个官方的、完整的、已获批开展RDN治疗的中国医院名单。
我们只能从新闻报道中拼凑出一些先行者的身影,如北京安贞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河南省胸科医院等。
这些医院大多是国内顶尖的大型三甲医院或区域医疗中心,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临床资源。然而,对于中国广阔的地域和广大的高血压患者而言,这些“星星之火”远未形成燎原之势。
患者,尤其是非一线城市的患者,很难直接查询到自己身边究竟哪家医院能够给大家提供这项服务。信息的极度不透明,使得患者的就医路径变得曲折而艰难。2024年全国已开展RDN手术医院盘点
RDN手术的开展,并非简单地采购一台设备即可。它对医院和医生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隐性壁垒进一步限制了技术的普及。
对患者而言,不是医院能做我就去做,而是“我”有没有更好的选择?信息不明的情况下,患者多数是选择继续观望~
当技术跨越了支付和准入的障碍,最终要面对的是它的服务对象——患者。然而,在患者端,RDN遭遇了第三重围墙:一扇不断旋转的门,患者被吸引进来,却又在犹豫和观望中转身离开。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多项调查显示,中国高血压患者对RDN的接受意愿普遍高于欧美国家。
一项覆盖中国23个省、纳入近3000名患者的大规模调研证实了这一点。另一项在成都地区进行的调查显示,约有32.6%的患者表示愿意选择RDN作为治疗方案。更有研究指出,在未服药的患者中,高达57%的人愿意选择RDN,以避免终身服药的命运。
这种高意愿背后,是中国患者对长期服药的依从性差、对药物副作用的担忧以及对“一劳永逸”解决方案的朴素向往。
然而,高涨的“意愿”并未转化为同等规模的“行动”。实际接受手术的患者数量与庞大的潜在人群相比,仍是九牛一毛。
2023年的一项调研指出,中国患者接受RDN的重要的条件包括“医生推荐”和“他人推荐”。这表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患者严重依赖权威和口碑。当大多数医生也对新技术的长期效果持谨慎态度,且身边鲜有成功案例时,这种“高意愿、低行动”的悖论,构成了患者端的“旋转门”。
尽管RDN技术在最新的临床试验中证明了其有效性与安全性,但患者仍然会问:“这个手术的效果能持续多久?十年、二十年后会不会有未知的问题?”对于一项需要植入能量消融导管在体内关键血管做相关操作的技术,这种对远期安全性的担忧是完全合理且普遍存在的。
医患之间对RDN的认知存在非常明显差异。一项调研显示,70%的医生期望RDN能带来10-30mmHg的血压降幅,而患者的预期则相对模糊。当医生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个体化的降压承诺时,患者的决策天平就会动摇。他们更倾向于相信自身熟悉的、可预测的药物治疗。
研究表明,医生的推荐是影响患者决策的重要的条件。然而,面对一项昂贵、新兴且存在学习曲线的技术,许多医生自身也持谨慎态度。他们要更扎实的证据、更明确的指南和更多的临床经验来建立信心。在医生自己都不够“笃定”的情况下,他们很难向患者做出强力推荐。
除了前述的经济负担,手术本身带来的时间成本、误工成本、对手术的天然恐惧,以及与现有药物治疗方案的比较,都是患者综合评估的一部分。当药物能够以较低成本将血压控制在可接受范围时,选择一个昂贵、有创且远期效果尚待更长时间验证的方案,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这扇“旋转门”的存在,说明RDN的市场渗透不能仅仅依靠技术本身的先进性,更需要漫长而细致的患者教育、信任建立和证据积累过程。
上述三堵高墙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的根基深植于RDN技术在商业化初期市场教育和战略定位上所面临的挑战与迷思。
RDN技术诞生之初,一度被寄予“治愈”高血压的厚望。为了迅速打开市场,一些早期的宣传可能过度渲染了RDN“一次手术,告别高血压”的“神药”形象,而淡化了其作为综合管理“帮手”的真实角色。这种策略如同将万宝路香烟错误地定位为女士专用,虽然短期内吸引了眼球,但却埋下了长期的信任隐患。
当医生发现患者对RDN的认知不足、依从性差成为主体问题时,这恰恰说明了市场教育的失败。定位的偏差,导致了医患认知错位,为商业化之路挖下了深坑,这是围城中最隐蔽的一堵墙。
如今业界的共识是,RDN一般适用于那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以及因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或依从性极差的“未控高血压”患者。
然而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患者关注的压根不是这些七荤八素的概念,他们关注的是:RDN手术能不能解决我眼下的痛点顾虑?
如何向市场、资本和公众清晰地传递并解释好这个“新定位”,是所有RDN厂商面临的共同挑战。
不仅要传递最新的临床证据和操作规范,更要帮他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患者筛选、评估和术后管理体系。让他们了解,哪些患者最大有可能从RDN中获益,如何设定合理的期望值,以及怎么样应对也许会出现的并发症。这种体系化的赋能,比单纯的产品推销要复杂得多。
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打破公众对RDN“一劳永逸”或“毫无用处”的两个极端误解。RDN手术:除了费用,患者最关心的3个问题
要清晰地告知大众,RDN是一种血压“管理”工具,而非“治愈”手段。它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压、减少服药数量、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而不是完全丢掉药片(部分患病的人能实现完全停药)。
目前来看,无论是RDN器械厂商还是医疗机构,在这两方面的教育投入和产出都还远远不足。市场仍然充满了模糊的信息和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为RDN的健康、可持续商业化埋下了隐患。
站在2025年下半年这个时点,RDN在中国的商业化之旅,无疑是一次艰难的“破局之战”。
高昂定价与医保准入的“双重门”、医院准入的“玻璃门”、患者观望的“旋转门”,以及背后深刻的市场定位与教育难题,共同构筑了这座坚固的“围城”。
要打破这座围城,需要的不是单一的“攻城锤”,而是一套系统的、多方协同的“组合拳”:
厂商需要在定价策略上展现更大的灵活性,或许可以探索分期支付、按效果付费等创新模式。同时,积极努力配合国家医保部门,提供翔实的卫生经济学数据,推动RDN尽早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哪怕是从特定适应症人群开始。
厂商和医疗机构必须联合起来,摒弃急功近利的营销思维,转而投入长期的、科学的医患双向教育。通过建立示范中心、分享真实世界数据、组织患者交流会等方式,一步一个脚印地构筑信任。
不断优化迭代产品,并持续开展高质量、长周期的临床研究,为RDN的远期疗效和更广泛的适应症提供坚实的证据支持。
“围城”中的RDN,正如钱钟书先生笔下的人生,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
对于这项技术而言,唯有拆除横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这几重高墙,才能真正的完成其价值,从一个“叫好不叫座”的明星技术,转变为真正惠及中国亿万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治疗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