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10-11 16:12:46 文章作者: M6米乐官网登录入口
早期装甲车发展史中充斥着诸多鲜为人知的车型,普拉加R型装甲车便是其中之一。它是普拉加公司研发的首款装甲车,专为响应奥斯曼帝国的订单而设计。这款距今逾百年的车型,其诸多细节至今仍笼罩在谜团之中。尽管有说法笃定10辆该型装甲车已出口至奥斯曼帝国,但事实并非完全清晰;且该车型似乎也从未参与过实战。
奥斯曼帝国是最早部署装甲车的国家之一。1908年4月,该国从法国制造商霍奇基斯公司订购了5辆半装甲车辆,这些车辆于1908年9-10月交付,随后被部署在局势动荡的伊斯坦布尔(当时西方称之为君士坦丁堡,土耳其语称“Ḳosṭanṭīnīye”)街头。不过,这些车辆的使用时间并不长,可能在1914年10月29日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德国)阵营、正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已退役。协约国阵营很快便着手部署大量装甲车,而同盟国阵营在这方面则显得犹豫不决。 尽管这5辆霍奇基斯装甲车的服役时间短暂,却迅速打响了名气。早在一战爆发前,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多个军事单位就已申请增配装甲车,但这些申请均未落实。最终,到1916年,奥斯曼帝国向普拉加公司下达了10辆装甲卡车的订单。当时,奥斯曼帝国的选择十分有限,只能从奥匈帝国或德国订购车辆,而这两个国家在装甲车生产方面经验尚浅——普拉加公司更是毫无相关经验。这种技术与经验的匮乏,无疑限制了奥斯曼帝国对装甲车的性能要求。事实上,奥斯曼帝国寻求获取装甲车的努力,早在1915年就已开始。
普拉加公司由企业家弗朗蒂谢克·林霍费尔与第一捷克斯洛伐克-摩拉维亚机械厂(česko-moravská továrna na stroje)于1907年共同创立,最初名为“布拉格汽车制造厂”(Pražská továrna na automobily)。从名称中显而易见,公司总部在当时奥匈帝国境内的布拉格(现为捷克共和国首都)。由于生产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公司早期产量极低,林霍费尔也在次年退出了企业。1909年,为吸引更加多国际关注,公司启用“普拉加”(Praga)作为商业品牌。1911年,工程师弗朗蒂谢克·凯茨出任首席设计师,他通过推出可靠且高品质的轿车与卡车,迅速将公司打造成一家成功的企业,甚至成功与奥匈帝国陆军达成合作协议。
工程师弗朗蒂谢克·凯茨。1911年担任普拉加工厂总工程师后,他于1919年升任总经理。
1913年,普拉加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普拉加R”的卡车原型车。该原型车性能表现良好,军方随即订购了5辆,这些车辆于1914年交付,并配备了大型探照灯。这6辆(含原型车)车辆后来被视为该系列的第一批产品。1915年,军方又连续下达了三批订单:第二批包含70辆卡车,分别配备探照灯、平板货厢或改装为邮政巴士;第三批为90辆平板卡车与探照灯卡车,交付给奥斯曼帝国;第四批则是110辆平板卡车,计划用作弹药运输车。一战结束后,1924年至1926年间,公司又生产了另外五批卡车,总计310辆。 奥斯曼帝国订购了10辆第四批卡车的底盘,计划将其改装为装甲车。由于源自第四批车型,且与弹药运输车属于单独批次,该型装甲车有时也被称为“普拉加R-4”或“R-4/II”。据称,这款装甲车的设计的具体方案由总工程师弗朗蒂谢克·凯茨亲自制定。10辆底盘的生产工作于1916年启动,其中1辆底盘被用来制造带装甲上层结构的原型车。该原型车于1917年5月完工,且已知在布拉格附近的米洛维采靶场进行过测试。为此,公司还向斯太尔公司订购了一挺机枪。然而,关于后续情况,各类资料的记载开始变得模糊且相互矛盾。
在研究奥匈帝国装甲车的文献中,普拉加R型装甲车鲜少被提及。根据记载,1917年5月
为奥斯曼帝国陆军制造了1辆装甲卡车,并在米洛维采靶场完成测试,但他并未提及该车型有批量生产,也未提到车辆被验收并出口。另有消息来源是奥斯曼帝国陆军接收了10辆。在研究奥斯曼帝国/土耳其装甲车的文献中,绝对没提及任何该型车辆的交付记录。不过,结合各类记载以及该卡车系列的生产历史,可以合理推测:到1916年,奥斯曼帝国已订购了10辆第四批普拉加R型卡车底盘,意图将其改装为装甲车,供陆军或警察部门使用。这些底盘随后投入生产,其中1辆被实验性地加装了装甲板。目前已知的信息仅有“该原型车进行过测试”,后续情况则无明确记载。奥斯曼方面没有一点关于使用该型车辆的记录,这暗示他们可能从未实际接收过这些装甲车。除原型车外,其余10辆底盘很可能并未按计划加装装甲。 无法想当然地认为这10辆底盘(无论是不是加装装甲)均已运抵奥斯曼帝国;即便确有交付,也非常有可能是未加装装甲的裸底盘。
1922年或之后为捷克斯洛伐克陆军生产的一辆普拉加R型卡车,照片拍摄于1925年前后。
普拉加R型装甲车的整体设计几乎能肯定受到了意大利装甲车制造技术的影响,其外形与战前的伊索塔-弗拉斯基尼1913型装甲车高度相似。同时,该设计也与当时奥匈帝国的尤诺维茨装甲车存在关联——尤诺维茨装甲车的首辆原型车于1915年在今罗马尼亚境内的雷希察国家钢铁机械厂(Resicai Állami Vas és Gépgyárban)制造。当然,由于采用了现成的平板卡车底盘,其设计也受到了这一基础条件的限制。以1917年的标准来看,普拉加R型装甲车的制造工艺相对精良,但设计本身仍存在诸多缺陷。
意大利伊索塔-弗拉斯基尼1913型装甲车在推出时受到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它与普拉加R型装甲车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例如整体布局、装甲的特定倾角以及圆形炮塔等。图中这辆1913型装甲车于1917年被奥匈帝国军队缴获。
一辆在今罗马尼亚雷希察国家钢铁机械厂(Resicai Állami Vas és Gépgyárban)制造的尤诺维茨装甲车。注意其发动机同样有装甲防护,但与普拉加R型不同的是,尤诺维茨装甲车的后部底盘也配备了防护装甲。
普拉加R型卡车为4×2驱动形式,搭载一台排量3824立方厘米的四缸发动机,输出功率24千瓦(32马力)。动力从发动机输出后,经万向传动轴、多片离合器和变速箱传递至后轮差速器。变速箱设有4个前进挡和1个倒挡,挂最高挡时车速可达23公里/小时。车辆携带的燃油量可支持200公里的续航能力。装甲卡车的车速和续航能力与原型卡车相近,但会略有下降。未经改装的普拉加R型卡车承载能力为1500至2000公斤,加装装甲上层结构后,整车重量达到3900公斤。目前尚不清楚底盘和悬挂系统是否经过强化,以应对增重后的负荷。 车辆采用辐条式车轮,配备钢板弹簧悬架,车轮为铸造金属材质,装配实心橡胶轮圈,前轮规格为910毫米×100毫米,后轮则更宽。轴距为3.3米,整车长4.88米、宽1.68米、高2.4米。
一辆保存至今的普拉加R型卡车的前轴与悬架细节。目前尚不清楚装甲车型号是否对悬架进行了改装或强化。
普拉加R型装甲车的线描图,虽缺少部分细节(如前门下方的踏板),但较为精准。从侧面可清晰看出,装甲战斗舱直接安装在保留下来的平板货厢上。
整车装甲由厚度6毫米的钢板构成,这些钢板通过铆钉固定在内部框架上。发动机和散热器由一个弧形装甲结构保护,装甲侧面设有舱门,便于检修发动机;正面装甲板上装有两个大型铰链式百叶窗,可为散热器提供充足的空气流通空间;底部则开有一个小口,用于手摇启动发动机。 发动机舱后方的装甲上层结构宽度增加,形成了更宽敞的乘员/战斗舱。遗憾的是,普拉加R型装甲车的乘员人数目前尚无定论:驾驶员位于车辆右前方;炮塔空间足以容纳车长和炮手各一人;车体内部可能还设有第四名乘员(助手)。乘员需通过车辆左侧高处的车门(配备踏板)进入车内,目前尚不清楚右侧是否还有别的出入口。 驾驶员的观察依赖于其前方一个相对较大的观察舱口,右侧是否设有额外观察舱口无从知晓,而左侧则绝对没观察口。装甲上层结构覆盖了整个平板货厢,后部车顶呈倾斜状,既为弹药或装备提供了足够的储物空间,又不可能影响机枪向后方射击时的射界。 车辆中央装有一个大型开放式炮塔,几乎占据了上层结构的整个宽度,炮塔座圈直径约1.5米。炮塔上的大型开口处装有一挺8毫米施瓦茨洛泽机枪,该机枪发射8×50毫米R曼利夏枪弹,射速为每分钟400至580发,采用250发帆布弹带供弹。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等国都曾装备过这种机枪。
普拉加公司与装甲车的后续发展 1917年5月在米洛维采靶场完成测试后,关于该原型车及另外9辆底盘的后续情况便无任何记载。一战期间,普拉加公司未再研发任何其他型号的装甲车。一战结束后,公司所在地成为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领土核心区域,装甲车研发工作随之重启,捷克斯洛伐克陆军成为新的客户。1920年,军火制造商斯柯达工厂基于普拉加L型卡车底盘研发了一款装甲车,但普拉加公司在该项目中参与度很低。总体而言,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普拉加公司才重新涉足装甲车设计领域,且此次仍以出口市场为目标,推出了ROSPE、TNSPE等型号。 此外,网络上还流传着一种说法,称普拉加R型装甲车于1919年为罗马尼亚警察部门制造。不过,目前尚无任何证据支持这一说法。
1921年完工的普拉加L型装甲车,仅在捷克斯洛伐克陆军服役至1925年,随后装甲被拆除。其底盘被改装为一款非装甲人员输送车,服役至1935年。
尽管名称相似,但普拉加R型与L型除了均基于同一厂商的卡车底盘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关联。
普拉加R型装甲车的设计略显平庸,与同期的奥匈帝国尤诺维茨装甲车水平相当。基于现有有限证据,无法确定该车型准确的生产数量,也无法确认是不是真的出口到了奥斯曼帝国。期待未来的研究能为这款充满神秘色彩的装甲车揭开更多历史谜团。
普拉加四缸发动机,排量 3824 立方厘米,功率 24 千瓦(32 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