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M6米乐国际平台官网登录入口!

豪华阳光房

迁徙季玻璃幕墙成“隐形杀手”志愿者为飞鸟筑起“生命防线”

发布时间: 2025-11-10 17:17:41     文章作者: M6米乐官网登录入口

  眼下正是候鸟迁徙季,城市中大量玻璃幕墙成了鸟类的“夺命墙”,使得鸟撞频发,社交平台上也不断有市民晒出因鸟撞死亡的鸟类照片。与此同时,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学校师生、社区和商业中心的工作人员,正联手采取多种措施,构筑属于鸟类的安全防线只鸟撞上同一建筑

  “又发现一只,看着太可怜了。”10月7日早晨7时许,市民小伊经过崇文门附近一栋大厦南侧时,发现一只柳莺落在地上飞不起来了。她小心翼翼地靠近,用手捧起小鸟,将小鸟放在路边的石台上。“我仔细端详,发现它脸颊旁的羽毛有些凌乱,明显是撞击所致;右爪上的趾可能断了,仅剩一趾勉力支撑。”小伊看着受伤的小鸟很心疼,一直在小鸟身旁守候了10多分钟,直到它恢复体力飞走后自己才离开。

  10月2日早10时30东城区哈德门广场黄腹山雀雌鸟发现时已死亡小伊供图

  市民吴华也常常关注周边建筑的鸟撞事件。“那天早上约7时30分,天气晴朗,我在南五环附近一栋写字楼外散步时,突然看到一只小鸟撞上了大楼二层的玻璃幕墙,随后小鸟像树叶一样飘飘悠悠地掉到地上,立在墙前一动不动。”吴华说,她连忙跑过去蹲在地上,用双手将小鸟托起来查看情况。这只不到10克重的小鸟是只黄腰柳莺,此时双眼紧闭,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心脏还在跳动。吴华将小鸟带回家后,先喂了它一些电解质和葡萄糖,再用生理盐水帮它冲洗了眼睛。“当时小鸟眼睛能短暂睁开了,瞳孔也不浑浊。正好我平时也养鸟,在应急处理后,喂它吃了些玉米虫,小鸟这才恢复了精神。”吴华说,第二天她再次喂食后,发现小鸟已经能飞了,就将小鸟放生了。

  “去年秋天,我就常常在写字楼周边发现撞墙后的小鸟。”吴华说,不到两周内,她就观察到7起鸟撞事件,其中活下来的只有3只。“看着死去的小鸟,我特别心疼,有时候眼泪都掉下来了。”吴华难过地说。

  长期从事鸟撞调查的志愿者组织“防鸟撞行动网络”在其报告中提到,2024年秋季至2025年春季的系统性调查中,共记录了729起鸟撞事件,涉及846只鸟类个体,约86.4%的鸟因此死亡,其中春季死亡比例高达90%。此外,在2024年9月至2025年5月期间,在其组织的随机鸟撞调查中,全国共确认860起鸟撞事件,涉及14个科、29个属、49个鸟种,共计1338只个体。在全部记录中,死亡个体达694只,占比80.7%。同时,有120只虽未见明显外伤,但有几率存在功能性障碍;另有46只出现羽毛受损或四肢受伤等情况。

  “降低鸟撞风险,只需要在玻璃上贴上间距不大于5×5厘米、直径不小于1厘米的圆点矩阵装饰即可,北京市少年宫、北京林业大学等地都采取了这种方案;北京大学校史馆使用了声波驱鸟器;玻璃上如果有大面积的色块装饰,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隶属于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的防鸟撞行动网络项目科研助理杨茜介绍说。

  据了解,这些举措源于一次鸟撞事件。2023年冬天,一个宁静的下午,少年宫教学楼外突然传来一声沉闷的“咚”声,似乎有啥东西撞上了窗户。自然教育部的老师们闻声赶来,眼前的景象让人揪心——两只小鸟无力地躺在窗外的积雪上,一动不动。“撞上窗户的是一只珠颈斑鸠和一只红尾鸫。我们仔仔细细地观察,发现窗户上留下了明显的撞击痕迹,把小鸟捡回来后,它们已无生命迹象了。”科普教师杨天说。

  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自然教育部的老师们自发组织了一场“防鸟撞”活动。大家查阅了有关的资料后,在8号楼2层的窗户边,用白色油性笔在玻璃上画了圆点矩阵。此后的两年间,自然教育部也常常举办相关防鸟撞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先后有150余名学生拿起画笔,跟随老师一起在窗户上描绘图案,为教室的玻璃做了防鸟撞改造。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的学生,曾在2023年至2024年开展过校园鸟撞监测工作,共记录32起鸟撞事件。去年10月,同学们建议在校内推行防鸟撞设施改造。考虑到贴纸可能遮挡光线,学校同意先对星泉广场的6块玻璃护栏进行试点改造。试点成功后,星泉广场的大部分玻璃现在都已安装了防鸟撞贴纸,鸟撞的情况明显减少。

  今年5月世界候鸟日之际,北京信达中心在项目的空中花园里对玻璃连廊进行了防鸟撞改造,通过在玻璃表面张贴5×5厘米点阵防鸟撞贴膜,为飞鸟筑起一道无形的保护屏障。商业企划部负责人焦书林表示,在策划公益活动期间,有同事因参与观鸟活动受到启发,提出了将防鸟撞改造与公众科普相结合的方向,方案上报后迅速获得公司高层支持。为促进环保理念融入社区,公司还邀请周边业主、写字楼客户、品牌方在天坛公园举办了公益观鸟科普活动,不少参与者对商业空间能关注鸟类保护表示赞赏。焦书林说:“这种尝试展现了商业与公益融合所带来的城市温度。很多朋友看到这些防鸟撞细节后非常认可,希望多举办这类活动。这不仅是一次活动,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共鸣。”

  “自2021年起,全国志愿者共记录鸟撞事件1060起,撞击后鸟类死亡率接近80%。秋季可能幼鸟较多,飞行能力不够成熟,鸟撞发生率明显高于春季。”防鸟撞行动网络项目科研助理杨茜表示,与常人认知不同,有数据表明,在城市中广泛分布的低层建筑,特别是6层以下的建筑才是鸟撞的主要风险区域。2024年秋季,他们记录的在4至6层建筑上发生的鸟撞数量达到222次,2025年春季也有160次,均明显高于高层建筑。

  “城市的白天,玻璃镜面会反射出天空的景象,让鸟类误判距离或误认为能通过。在夜间,人造光线不仅会让鸟类失去方向感,这些光线还会吸引鸟类,最终让大量鸟类聚集在建筑物光源周围,大幅度提升了鸟类撞击建筑物并造成死亡的风险。”杨茜说,调查显示,鸟撞发生率与玻璃覆盖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当玻璃覆盖率超过40%时,鸟撞发生率随之明显地增加,并在玻璃覆盖率达到81%至100%区间达到最高值。这一趋势在秋季与春季均保持一致,表明建筑玻璃是鸟撞的关键风险因素。

  在海淀区一所中学,学生志愿者一直尝试在校内进行防鸟撞改造,经过不懈的努力,学校领导终于同意让他们先进行小范围的改造。现在,志愿者们正通过展览,让同学们共同设计、绘画、制作防鸟撞贴纸并进行张贴,同时采用防鸟撞窗花等多种形式,帮助师生提高防鸟撞意识和对防鸟撞贴纸的接受度。

  “如今北京自然生态逐渐完备,生物多样性也在逐年提高,几乎年年都会发现新的鸟类。”北京市少年宫自然教育部科普教师杨天说,近年来鸟撞事件频发,但很多人对此还不了解,科普工作任重道远。“我们生活的城市在持续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我们很了解,但对于动物产生的影响我们仍要一直探索。”杨天说,希望能有更多人对鸟撞等现象产生关注,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